一种责任,促生一份担当;一片情怀,滋养一方百姓。渭南,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的“东大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带着目标、带着坚韧、带着情怀,走出机关,走遍这片土地的每个贫困角落。
这一年,他们每天一身尘土、两脚黄泥;他们融入基层、走近贫困群众;用生命和汗水、用拼搏和奉献带领群众共同书写了脱贫攻坚新篇章。记者将带领读者走进华州区大明镇白泉村,深入探访脱贫户生活的喜人变化,亲身体验扶贫项目的执行成效,真实感受基层扶贫干部的艰辛付出。
肯干谁都穷不了
白泉村地处华州区大明镇西南2公里,因有常年不息的泉水而得名白泉。传说,远古年间,天上游离着的一匹白龙马下到凡间,幻化人形,扰乱百姓生活,后被玉皇大帝知道,贬为凡人,以示惩罚,白龙马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流下两滴眼泪,化成了白泉和崔马泉。
走进白泉村,整洁的村落、淳朴的民风、上善若水的村级文化是白泉村特有的标志。该村是华州区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核心价值观进农村示范村,也是华州区农村改革的示范点之一,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62户、共1048人,耕地面积1760亩。2015年,白泉村被定为贫困村,但仅仅两年时间,这个因泉水而得名的村庄便脱了贫、摘了帽。
提到白泉村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让村民称道的是村上领导班子的团结凝聚力,一心为贫困户及其他村民办实事的为民情怀。
“我们村书记和主任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黄金搭档’,上任搭班子以来村里的路修了,家里的自来水通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产业扶贫开展得热火朝天,全村一年时间就脱了贫,我们的日子说句洋气话就叫‘潜力无限’。”村民崔会民笑着说道。
东会民是白泉村依靠产业扶贫摘掉“穷帽”的群众之一。来到东会民家时,他正在门前与邻居拉家常。
“我家原来有7口人,是因病致贫被定为贫困户的,当时家中有两位老人都得了癌症,医药费开销很大,身边不能离人,我们不能外出打工,光靠地里的小麦和玉米根本负担不起,在村干部的帮扶支持下,我改变了种植思路,家里的八亩地五亩种了花椒、黄精和川乌。”东会民说。
由于花椒及中药材的种植周期长,东会民在发展中药材和干杂果种植的同时,还向村里申请了贴息贷款在家中发展起了养殖业,目前家里共养殖生猪40余头,年前即将出栏,仅生猪养殖这一项保守估计每年就能给他家带来20000元的收入。
“我相信只要肯干,村里谁都穷不了。”东会民说。
付建新,白泉村村民,家中三口人,他与妻子均为残疾,以前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仅靠种植小麦和玉米。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和带动下,他将七亩地中的五亩拿出来发展为桃子种植,以此改变了家中的生活条件,彻底脱了贫。
“之前我家人均收入不到500元,现在家里人均收入能达到3500元。”谈到现在生活的变化付建新高兴地说道。“
黄金搭档”成致富领头羊
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基层干部起重要作用。
“2016年我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0户、209人,去年村上利用易地搬迁和产业帮扶两项好政策,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白泉村村书记史进自豪地说。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白泉村以好人引领为导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努力开展产业扶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整个村子大踏步向小康迈进。
“我2000年当上的村主任,2008年当了书记,已当了17年村干部。刚上任的时候,只要一下雨村道全是稀泥,村民出行难是首要问题。我跟主任一商量决定先硬化、再亮化,于是我们多方争取资金,终于把路面硬化了。后来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我们就立志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史进说。
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带领下,扶贫政策和产业项目在村上顺利推进,贫困户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我自己开了个电热毯生产厂,工人都是我们白泉村的村民和贫困户。有些贫困户没有技术,我不在乎,能动脑子动脑子,能出力出力,只要不闲着我就都招到厂里来上班,一个人一年的收入能让家里四个人都脱贫,贫困户脱了贫,我就觉得我这个书记没白当。”史进坚定地说道。
“我在镇上开了个超市,脱贫攻坚阶段,我们村上落实易地搬迁政策,但是有些贫困户家中确实难,我就想着无论如何先让人搬出来,于是就自己先掏钱给四户贫困户把钱垫了,以后的路咱再给想办法。”村主任崔备战说:“后来在村委会的带动和鼓励下,搬出来的群众纷纷发展各种经营,现在大明镇100多家商户,有20家都是我们白泉村人经营的。”
以“德”育人惠全村
除了脱贫攻坚走在前列,在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工作上,白泉村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该村以明礼守信和谐白泉建设为目标,以“好人引领”为抓手,以“广宣传、微传播、重实践、创示范”为着力点,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引向深入。白泉村创新推出好人评选三推三评三公示制度,让好人的产生公平、公正、公开。好人推出后以“四德榜”形式在村主题广场进行公示,真正把好人树起来,好事晒出来,用身边好人影响身边人。对推出的好人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并建立道德模范关爱机制。
“我们制定村规民约,村委会组织户代表、村干部、镇领导一起制订了白泉村村民礼仪规范、邻里公约,从和谐、出行、居家、处事、聚餐、邻里相处七个方面规范村民的一言一行。并建立由老党员、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的村民红白喜事理事会,调解邻里关系,监督村民陋习。工作开展以来,村民们争着比着当好人,言语行为参照规范,村风民风文明和谐。”崔会民介绍道。
采访结束离开白泉村时,村民们在泉眼旁打水、洗衣、话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白泉村这样的脱贫村,我市还有许多,基层扶贫干部的干劲儿、热情鼓舞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拜托贫困,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