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陕西省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要始终把发展抓在手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不断筑牢追赶超越的坚实支撑”。当前,陕西经济正面临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重要节点,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能源基地,陕西工业占GDP比重四成左右,因而是追赶超越的主要战场。因此,本文依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工业转型升级导向和目标,对照研究当前陕西与全国工业转型升级现状及进展,寻找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提升陕西工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四个关键”,力求为落实“五个扎实”,加快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进程,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陕西动力”提供有益参考。
一、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一)工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规律看,一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总量、结构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从工业总量看,工业占比经历了低——高——低的倒“U”形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还是赶超型国家,工业发展均经历了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工业产出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经历了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过程。
二是从工业结构看,工业内部结构经历了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变。工业发展会先由轻纺工业占优势转向重化工业占优势、重化工发展中又从以原材料、采掘工业为主导转向以加工组装制造为主导、由制造初级产品逐步向以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占优势为主演进。
三是从能源消耗看,单位GDP能耗经历了先升高再降低的转变。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国家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来单位GDP能耗的上升阶段,但随着工业由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变,单位GDP能耗又会不断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加工度的提高使得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使得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完全高效。另一方面,随着加工度的提高,发达国家将重化工业纷纷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使得能源消耗强度也向外转移。
(二)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11年,我国制定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我国进一步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在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个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基于上述文件提出的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导向,结合陕西实际,本文总结了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如下图所示:
图1: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二、陕西工业转型升级进展——与全国对比
近年来,陕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自主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全省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全国的位次提升至第15位,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工业占GDP比重近四成,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24%,这都为陕西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参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及《中国制造2025》,结合陕西发展实际,本文从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入手,选取了部分反映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经济指标,并与全国对比研究陕西工业转型升级情况。
注:1、工业增加值率以全部工业增加值与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商计算。
2、全员劳动生产率以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数之商计算。
3、陕西及全国2010年技术创新相关数据均以2011年数据代替。
4、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以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与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商计算。
(一)从工业增长质量效益看
工业增速及增加值率“双放缓”,较全国领先优势缩小。工业增加值率反映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近年来,在全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陕西及全国工业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2016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2010年下降11.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37.8%,下降4.1个百分点。从与全国水平比较看,2016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增速领先全国的优势由2010年的6.6个百分点缩小到0.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领先优势由2010年的18.9个百分点缩小到16.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为全国水平两倍。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陕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97078元提高到2016年的280791元,年均增长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247元,是全国水平的两倍多。
(二)从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看
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提升,占比与全国水平持平。高强度的工业研发投入推动着创新高潮,并以此加速知识和资本的积累,形成高投入、高积累和高产出的创新经济。2016年,陕西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184.42亿元,占到全省R&D经费支出的44%。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9%,较2011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持平。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下降,与全国差距扩大。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是反映工业企业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2016年,陕西规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5.9%,较2011年下降0.8个百分点,和全国的差距从4.9个百分点扩大到9.2个百分点。
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高于全国水平。一个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是该地区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中发明专利又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关系最为密切。2016年,陕西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41.3%,较2011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
(三)从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看
能源产业主导地位下降,但仍远高于全国水平。作为能源大省,陕西能源化工产业“一业独大”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全省工业和经济增长的起伏变化,因而是转型升级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已由2010年的42.8%下降到2016年的29.2%,但仍高于全国水平19个百分点(2010年为27.9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比重略有下降,与全国差距有所拉大。在能化产业占比下降的情况下,陕西装备制造业不升反降,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0年的24.1%降至2016年的20.6%,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由9.4个百分点扩大到14.7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与全国差距仍在扩大。近年来,陕西以技术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逐步向中高端、技术型转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位增长,2016年增长27%,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0年的7.9%提高到2016年的9.5%,但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由2.8个百分点增加到3.8个百分点。
(四)从工业绿色发展情况看
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废水减排成绩斐然。陕西加强节能技改工作,重点控制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近年来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1.32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15年的1.024吨标准煤/万元,为全省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贡献显著。2016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21060.03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但在工业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不增反减,2016年为28416.76万吨,仅为2010年的59.1%,平均每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排放总量由3.868吨/万元下降至1.260吨/万元,反映陕西工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技术节能成效显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超越全国水平。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综合反映了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近年来,陕西加快组织实施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的落实,大力推广新技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显著提高,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2010年,陕西能源加工转换效率71.77%,低于全国水平0.75个百分点,2016年提高至81.95%,提高了10.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015年水平)8.2个百分点。
三、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
综上所述,陕西转型升级主要指标近年“追赶超越”成效显著,多数指标或好于全国水平,或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反映陕西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果。但部分指标出现回落,工业增速及增加值率“双放缓”,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下降,高技术产业与全国差距加大,能源产业占比仍远高于全国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陕西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其中固然有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的宏观因素原因,但也反映出陕西工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依靠能源等初级重化产业规模扩张维持工业增长的难度明显加大,工业增长模式亟待改进。
(一)工业增长模式仍为重化能源主导
1、轻重工业比重失调,重工业占比接近八成
陕西工业内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来,陕西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始终高于轻工业50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陕西轻工业总产值占比22.1%,依然低于重工业55.8个百分点。
2、能源化工产业占比偏高,主导行业半数为能源化工类
先行工业化国家实践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后期,向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化升级则是工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但与先行工业国家相似发展阶段有所区别的是,陕西能源化工工业在重化工业中的比重达40%以上,明显偏高,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全国水平。受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增长压力显著加大。
从工业分行业总产值占比来看,2016年陕西占比最高的10个行业中,有5项为能源化工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五项合计占总产值比重达36.1%。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更是连续5年占比居首,2016年为10.7%。而与陕西经济总量接近的安徽,工业产值前10位的行业中,能源化工工业占比仅为9.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7%,居第五位,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9%,居第十位)。陕西尚未完成从重化工业到先进制造业的转换,新兴工业产业、信息技术、医药工程技术等技术附加值高、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产业并未在陕西工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
3、能源化工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以初级产品开采为主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仍以附加值低的资源开采行业为主,加工转化类占比较低,导致产业竞争力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从工业行业看,2016年,陕西能源开采类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开采辅助活动)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3%,而安徽仅为1.6%。从能源化工产业内部结构看,2016年陕西能源化工工业中,开采类产值占比达45.4%,而安徽能源化工工业中九成以上为加工转化类(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从从业人员看,2016年陕西采矿业就业人员43.9万人,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3%,而安徽占比仅为4.1%。
(二)企业创新活力有待释放
近年来,陕西在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产品产出效率有待提升、科技供给和实际需求不匹配、陕西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正日益成为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因素。
1、新产品产出效率有待提升
新产品开发项目减少,产值增长乏力。2016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4506个,比2011年下降521个;新产品产值增长6.3%,低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1.2个百分点;规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5.9%,较2010年下降0.8个百分点,和全国的差距扩大到7.7个百分点。
技术转化能力较差,新产品投入产出效率较低。陕西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从科研成果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造成技术大量外流孵化。2016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开发支出比为6.5:1,而全国为14.8:1,每一元投入产出较全国水平低8.3元。2015年陕西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720亿,居全国第3位,但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第20位,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居第19位,反映出新技术未能较好的转化为新产品。
2、科研方向和产业结构不匹配
陕西目前的科技供给与需求不太一致,产业结构与科研方向“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明显。2016年,陕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7%,但其R&D经费内部支出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支出的1.8%;而与国防科技相关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其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4.8%。
3、研发投入特别是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偏低
从总量看,2016年,陕西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仅为419.56亿元,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前七位除天津市外均在千亿元以上,特别是广东已超过2千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184.4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的比重为44.0%,比全国低29.8个百分点,我省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不足五成,企业研发主体地位亟待提升。从强度看,近年来,虽然陕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全国第八位,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88%,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6个百分点。从在全国的位次看,2015年陕西规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仅居全国第18位,项目经费支出仅第17位,真正能够反映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投入强度不成比例,支撑和引领陕西经济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4、工业企业专利占比偏低
陕西有效发明专利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居劣势地位。2016年,陕西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8142件,有效发明专利11520件,分别仅占全国水平的1.1%和1.5%,也仅相当于安徽的16.4%和27.6%,与陕西工业及科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
(三)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
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制造业发展和整体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陕西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方案,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汽车、数控机床、输变电、能源装备等领域,加快高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推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总量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水平不高。
2016年,陕西有高端装备制造业法人企业129家,完成总产值445.3亿元,仅分别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11.2%和11.5%;2016年,全省完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245.51亿元,仅占制造业投资的6.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9.4%。作为支柱产业,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升级的支撑能力还比较弱小,虽有一些特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但与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相比明显偏少,且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四)绿色制造发展任务依然紧迫
近年来,陕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和强化实施对工业能耗污染起到很大抑制作用,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废水减排成绩斐然,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显著提升。但需看到,这一形势与当前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下行有密切关联。2016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其中能源工业下降0.7%,低于非能源工业13.8个百分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下行速度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同时,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对工业能耗、水耗强度降低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陕西工业绿色发展任务仍十分紧迫。
1、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不断攀升,采矿业总量占比均提高
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陕西单位GDP能耗虽持续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仍在不断提升。2016年,全省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840.26万吨标准煤,比2012年的6982.51万吨标准煤增加了1857.75万吨标准煤,增长26.6%。其中,采矿业4年间增长31.6%,2016年占全部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13.8%,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2年0.5个百分点,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
2、工业节能环保技术能力亟待提高,配套环境亟待改善
陕西工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高消耗、高污染的低端技术装备和产品仍占据较大比例。2015年,全省82%的二氧化硫、69%的氮氧化物、75%的烟(粉)尘排放来自工业源,单位GDP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此外,绿色制造发展的配套环境也亟待改善,机械装备及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及其软件支持工具薄弱,废旧家电、汽车、工程机械等机械装备资源再利用率较低,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
四、破解陕西工业转型升级障碍的“四个关键”
(一)提升优势传统能源化工工业,打造高端产业升级版
陕西是能源大省,原煤、天然原油、天然气等产品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2位、第1位。《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建设能源强省,这不仅是陕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方向,也是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强化资源优势,实现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深度转化。陕西要充分利用工业体系完整、科教综合实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环保煤,实现煤炭高产高效绿色开采,同时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并重,全力打造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提高油气采收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增加能化产品和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粗放型产业向着技术型、集约型产业不断转变。二是要优化能源结构,探索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水能、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积极推进陕北光伏和风电、关中分布式光伏、陕南水电三大新能源基地建设。三是要打造能源化工全产业链,促进能源化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将能源化工的产业链从底层向中高层提高,为发展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料保障。
(二)改善创新支持政策,释放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陕西的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远离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研究和国防科技方面,这种科技优势很难转化为地方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因此,要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为抓手,加快优化创新环境,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创新对工业增长的促动作用。
1、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
要将政府科研资金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围绕若干重点科技领域,整合政府科技资金,建立科技研发引导和支持基金;要改善财税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在收入中提取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人才培育和引进基金等创新基金,并允许税前抵扣,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力度。
2、强化创新研究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载体,强化应用技术开发的基础平台支撑;理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主体间的联合,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共享技术研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防军工的科技优势,通过人员流动、技术转让和军转民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能与陕西经济结合的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完善技改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或技改项目给予利率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
3、强化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人力资本素质对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既需要高素质的研发人才,也需要大量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和高素质职业工人。要积极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需求,鼓励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大培养优秀人才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提升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提升陕西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陕西迈入全国一流制造强省行列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充分发挥军工优势,促产业做强做大
加快军民融合,充分利用陕西国防军工科研技术和生产能力,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船舶设备等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充分发挥骨干军工企业的优势,实现军工技术向民用生产领域的扩散,提升陕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2、加强产业链延伸服务,推进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
要拓宽装备制造业的业务领域,统筹研发、制造、应用各个环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承包、人员培训、设备租赁、产品升级等领域的延伸服务,使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由单一生产向复合化、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转变;要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渭南高新区和汉中航空智慧新城为承载,做大做强航空、航天、高端输配电设备制造业、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产业,重点支持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以“技术+管理+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包括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融资服务、项目管理等全方位综合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四)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陕西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一是要完善节能环保监管体系。通过完善工业能源和环保监测、统计体系,建立健全工业装备健康能效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快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等方式,加强对陕北重化工业发展重点区域和陕南等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强化工业项目建设期间和事后效果的环保评估及监管,强化排污者责任,依法依规对排污超标企业给予及时处罚。二是要加大对绿色制造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拓宽绿色制造发展的资金渠道,改善和提升财税支持效率,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产业之间的循环式组合,实现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循环使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要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力度,围绕培育绿色产品需求市场,探索纳入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等技术指标的采购体系,加大高效节能汽车、装备、电器、照明产品等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鼓励工业企业踊跃开发生产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