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针对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和发展医联体为载体,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
从2009年开始,我省在部分地区采取托管和技术帮扶的形式开展医联体建设试点。2012年,全省推行县镇一体化和镇村一体化,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6月,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各地把组建不同形式的医联体作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积极大胆推进。2017年7月,省政府专门发文部署,对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有效形式,目前全省共组建医联体101个,医疗集团、医疗服务共同体、专科联盟、医疗协作网等4种形式的医联体在我省呈现出强大生命力。55家三级公立医院均组建医联体,提前实现国家要求的10月底前各三级公立医院均应组建医联体的目标。各类医联体涵盖的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600家,覆盖了90%的县级医院和50%的镇卫生院。
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各级医疗机构协作更加紧密,医务人员流动更加顺畅,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效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基层病人留不住、好医生留不住的问题。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3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通过派驻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使得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上级医院的优质服务。3000多名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有效提升了基层首诊能力,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床位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延安医疗集团与2013年集团组建前相比,4 家县级分院2016年总门诊人次增长15.8%,出院人次增长20.04%,出院手术例数增长12.24%。各分院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3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76项,指导手术500余例,培训业务骨干650余人次。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雁塔区医联体的带动下,2015年和2016年,雁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患者分别达到25万、39万人次,同比增长47.5%、21.4%。二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诊疗秩序初步形成。通过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全省10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转诊协调和管理工作,遍及全省的转诊协作网络初现雏形,新的就医秩序加快形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接收的医联体上转患者较2015年增长252.2%,下转患者同比增长291.7%。西安市儿童医院与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建立儿科联盟以来,仅2017年上半年,西安市电力中心医院就实现门诊2.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0%,解决了区域内患病儿童的看病难题,也缓解了总院的就医压力。三是医疗服务成本逐步降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对医联体内部的技术人才、医疗设备、信息技术、财务收入、固定资产等资源整合优化,全面降低了运行成本,遏制了过度医疗,减轻了患者、医疗机构和医保费用负担。高陵区建立医疗服务共同体以来费用下降明显,2016年镇卫生院门诊次均费用80.2元,低于区级医院53.2%;住院次均费用2015.95元,低于区级医院36%,群众反响良好。四是由“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形成。随着医联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各牵头医院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进一步形成医保、医疗和患者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对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和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起到重要作用。